高琨教授很看好光纖,光纖傳感器以后大有作為。
高琨教授曾講過:“在未來的1000年,我不認為有什么東西能夠替代光纖。我想不出一個更好的替代品。”

當然他也加了一句:“但是你們也不要相信我說的,就像我不相信那些前輩所說的。”
據香港新聞9月23日報道,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、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逝世,享年84歲。高錕一生最大成就,莫過于發明光纖通訊,因此,他有“光纖之父”之稱,享譽全球。
1966年,高錕教授發表了一篇題為《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》的論文,開創性地提出了光導纖維在通信上應用的基本原理,描述了長程及高信息量光通信所需絕緣性纖維的結構和材料特性。簡單地說,只要解決好玻璃純度和成分等問題,就能夠利用玻璃制作光學纖維,從而高效傳輸信息。

這一設想提出之后,有人稱之為匪夷所思,并給出了負面性的一些評價。但在爭論中,高錕教授的設想逐步變成現實:利用石英玻璃制成的光纖應用越來越廣泛,全世界掀起了一場光纖通信的革命。在他的努力推動下,1971年,世界上第一條1公里長的光纖問世,第一個光纖通訊系統也在1981年啟用。
高琨教授神奇地預言了超低耗光纖可用于傳輸通信的信號,這是世界上第一個考慮到使用石英這種材質來傳遞信息的人。這印證了愛因斯坦那句名言:“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。”

那么光纖這種材質具有什么優點呢?頻帶寬、損耗低、抗干擾能力強、保真度高、性能可靠等一系列特點。
光纖是光導纖維的簡寫,是一種由玻璃(SiO?)或塑料制成的纖維,其可作為光傳導工具。光纖是絕緣體,很難導電,幾乎不受電磁場的作用,因此光線在光纖中傳輸的光信號也幾乎不受電磁場的影響,因此光纖傳感器抗干擾能力強;
因為光纖在本質上不是易燃物(我國國家標準GB8624-2012 認為玻璃屬于不燃材料),光信號在光纖的傳播速度不易受溫度影響;
光纖還具有高靈敏度和低損耗的特點,光在光纖中傳播的速度很快,大概是是2千萬多米/s(《自然》雜志認為光在普通光纖中的速度為真空中的60%多)。
光導纖維可以把陽光送到各個角落,還可以進行機械加工。計算機、機器人、汽車配電盤等也已成功地用光導纖維傳輸光源或圖像。如與敏感元件組合或利用本身的特性,則可以做成各種傳感器,測量壓力、流量、溫度、位移、光澤、顏色等有廣泛的應用。
光纖傳感器因其靈敏精確、適應性強、小巧、智能化的特點而備受矚目。

光纖傳感器結構

我國煤礦在中國能源格局中占主導地位,大約為94%,我國的煤礦事故是世界上其他主要采煤國家煤礦死亡總人數的4倍以上。煤礦地下作業,水、火、瓦斯、煤塵、頂板等災害俱全,基于光纖傳感技術的瓦斯安全綜合監控系統可以在10公里內對瓦斯、礦壓、水壓、溫度、聲發射、地震波等進行監測。

光纖傳感器可用于測量高速旋轉構件產生的微小位移量,并且實現了非接觸式、高速、高精度的位移測量方式。在了解光纖傳感器測量原理的基礎上,得出光強與測距之間關系式。將光強轉為電壓信號,人們根據電壓商值與測距之間的關系,得出需要測量的位移量。

光纖傳感器可根據溶液濃度和折射率的關系,通過測定溶液的折射率來推斷溶液的濃度,該項方法可廣泛應用于自動化流水線上檢測飲料、紅酒等溶液的濃度。

近年來,隨著世界各地海洋地震海嘯災害的頻發,對這些災害的預警需求也顯得尤為迫切。光纖傳感技術推向民用領域,可在城市航道管理、海洋地震海嘯預警等領域實現了實時監測。
海底觀測網絡主要由3個部分組成:基站監控中 心,水下接駁盒和海底觀測傳感器,其中包含了大量能實現各種不同功能的傳感器。傳感器數據收集的成功與否,這決定了海底觀測網是否能成功有效地運轉。
掃一掃關注公眾號